《中歐峰會前瞻》邁向未來50年:中歐關係應立足現實,而非冷戰思維
研究總監陳偉信博士受《明報月刊》邀請,回望中歐建交50年來的演變,同時前瞻中歐關係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下為Wilson特以為文章內容撰寫之導讀,先行分享予Orientis的投資者,文章全文可閱讀《明報月刊》網站的電子版及8月號實體。
Newsletter刊出之時正值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早前從歐洲智庫的報告分析中歐關係的發展。研究總監陳偉信博士受《明報月刊》邀請,回望中歐建交50年來的演變,同時前瞻中歐關係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下為Wilson特以為文章內容撰寫之導讀,先行分享予Orientis的投資者,文章全文可閱讀《明報月刊》網站的電子版及8月號實體。
是次峰會適逢中歐建交50周年,基於北京傳統對於建交5年及10年的重視,本預計這次峰會會為中歐關係帶來新的突破。然而,雙方關係複雜且日益嚴峻,假如以一段感情關係來形容中國與歐盟,這段關係早已不是蜜月期,而是需要正視彼此獨特發展道路和影響力的「老夫老妻」。
正如最近的分析所強調,中國不斷升級的軍事和經濟「硬實力」無疑正在重塑全球格局。從其在俄烏衝突中的立場,到將貿易作為外交槓桿的策略性運用,北京的影響力直接而顯著。歐盟在關鍵資源和經濟刺激方面對中國的依賴,尤其是在綠色和數位轉型領域,意味著雙方互動必須超越過去的假設。事實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上,北京的投資也多於歐盟本身,雙方的經濟實力差距從根本上改變過來。歐盟要認清當中的利害關係,是調整下階段中歐關係要處理的問題。
同樣關鍵的是,北京需要理解歐盟自身的演變。歐盟不再僅僅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延伸,而正在鞏固其作為獨立國際行為體的地位。其不斷增加的軍事投資和戰略經濟安全措施,預示著其邁向更大自主性的明確道路。誠然,歐盟也許沒有昔日歐洲諸多帝國的底氣,但也不代表她們對美國的外交要求馬首是瞻,特別是經歷特朗普第一任期美歐關係的倒退,以及擺在眼前第二任期的挑戰,美歐要回到冷戰時期的盟友關係絕不可能。
另一方面,中歐關係的「經濟因素」早已昇華至地緣經濟(geoeconomics)問題。即使沒有俄烏戰爭,單是中國近年的經濟實力、貿易路線的幅員、直接海外投資的增長等,都令歐盟及中國的產業圈及經濟圈愈加重疊。雖然經濟貿易不一定是零和遊戲,但當中國的產能擴張直接影響到歐洲共同市場的經濟發展,歐盟為了捍衛自身的利益,選擇引入保護市場政策自然是無可厚非。
因此,對於香港的專業投資者和初創企業而言,這種不斷變化的格局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理解這些微妙的變化對於戰略規劃和風險評估至關重要。
對於專業投資者和初創企業的關鍵啟示及建議:
1.超越二元對立: 避免以簡單的「敵友」視角看待國際關係。中歐互動的複雜性,需要對經濟相互依存、戰略競爭以及多邊倡議的出現有細緻的理解。
2.地緣經濟學是新的地緣政治學: 經濟和貿易政策越來越與國家政治議程交織在一起。密切關注中歐貿易關係的變化,特別是在稀土、電動汽車和數位科技等戰略領域,如何影響全球供應鏈和市場准入。
3.歐盟日益成熟的自主性: 歐盟正在加強其內部機制和戰略獨立性。這意味著新的監管框架、投資重點和市場保護措施可能會出現,影響具有歐盟利益的企業的市場進入和營運策略。
4.分散供應鏈和市場准入: 鑑於中歐之間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增加,檢視並分散您的供應鏈依賴和市場准入點,以減輕與地緣經濟變化相關的風險。探索新興市場或替代生產中心。
5.密切關注歐盟監管發展: 歐盟對「經濟安全」的追求及其「儲備策略」和「醫療對策策略」表明其在戰略產業上的積極立場。及時了解歐盟的新法規,特別是與綠色轉型、數位科技和關鍵原材料相關的法規,因為這些將影響投資標準和營運合規性。
6.投資地緣政治情報: 建立強大的內部能力或與專家合作,分析不斷演變的地緣政治格局,特別是關於中國和歐盟等主要經濟集團。這種前瞻性對於識別新興機遇和應對,可能影響您的投資組合或業務模式的潛在貿易壁壘或政策變化至關重要。
#中歐 #地緣政治 #全球貿易 #投資策略 #香港 #初創企業 #經濟展望 #外交政策 #稀土 #電動汽車 #數位經濟 #供應鏈 #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