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下的歐盟政經分析》在中美競爭中駕馭變局:歐洲追求戰略自主之路 🇪🇺🇨🇳🇺🇸
本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因此不少人預期中歐關係會朝良好的發展突破。然而,從訪問後的報導及北京貿易政策、外長的公開及私下言論等,似乎情況不似預期。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完成訪問歐洲之旅,是次出訪布魯塞爾,亦是王毅首次與新任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哥斯達(António Costa)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會面。王毅這次出訪歐洲的目的,一方面是為本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作前期準備,另一方面也希望與歐盟及法德兩國領袖,討論重要的全球治理及中歐關係問題。由於本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因此不少人預期中歐關係會朝良好的發展突破。
然而,從訪問後的報導及北京貿易政策、外長的公開及私下言論等,似乎情況不似預期,例如在稀土問題上中方似乎不作讓步;在俄烏戰爭的問題上,更直言中方不希望俄鳥戰爭落幕,亦承擔不起俄羅斯在戰爭中以失敗告終;在貿易問題上,儘管幾個主要大品牌獲得豁免,但中國商務部在訪問期間宣布對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平均徵收32.2%的關稅,這些並不是推動良好中歐關係所希望發生的情況。
那麼,歐盟不同國家對中歐經貿關係,以及歐盟在中美競爭下的定位有甚麼想法?歐洲對華智庫網絡(ETNC)在5月發表新的研究報告,當中分析了不同國家,以及歐盟本身對中美競爭及中歐關係的看法。Orientis整合報告內容,提出以下數個值得香港及亞洲投資者留意的重點︰
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成為核心: 歐洲日益專注於在安全、經濟和技術領域,減少對外部力量的依賴。這不僅是理論,更成為具體的政策議程。
不斷演變的安全態勢: 儘管與美國的跨大西洋防務合作因俄羅斯的侵略而加深,但特朗普再次執政,帶來了顯著的不確定性。對中國在歐洲安全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擔憂,這源於北京對俄羅斯的立場,以及涉嫌的破壞活動。
脆弱的經濟連續性: 與美國的經濟關係保持穩定,但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有所擴大。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政策,例如激進的關稅,威脅破壞這種平衡,促使歐洲重新評估其經濟安全。
經濟安全議程啟動: 歐洲正積極制定經濟安全框架,汲取了供應鏈中斷和地緣政治風險的教訓。這包括重新評估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BRI)的合作、收緊5G法規,並謹慎探索軍民兩用出口管制和對外直接投資(OFDI)。然而,各國在這些問題上的做法仍存在差異。
多元化聯盟: 歐洲國家正日益尋求推進歐盟戰略倡議,同時謹慎管理與美國的聯盟,以及與中國的複雜關係。總體趨勢指向對美國更大的不信任、對中國謹慎的重新接觸及更強烈地追求戰略自主。
因此,香港的投資者未來投資歐洲時要考慮:
地緣政治風險分散: 歐洲強調減少戰略依賴,這預示著長期趨勢將把供應鏈和技術夥伴關係,從過度依賴單一國家轉向多元化。這可能在替代市場和新興技術領域創造新的投資機會。🌐
全球貿易動態的影響: 美國潛在的保護主義加劇,以及歐洲的「去風險化」努力,可能重塑全球貿易流動。投資者應密切關注這些政策如何影響嚴重依賴美中貿易路線的行業,並尋找受益於區域化供應鏈的板塊。🚢
綠色轉型與技術投資: 儘管存在貿易不平衡和安全擔憂,歐洲承認中國在綠色轉型中的關鍵作用。這投資能夠為歐洲氣候目標作出貢獻,並符合其戰略自主目標的歐洲及非中國綠色技術公司提供了機會。♻️
#歐洲 #戰略自主 #美中競爭 #地緣政治 #投資 #經濟安全 #貿易 #供應鏈 #綠色轉型 #AI #Europe #StrategicAutonomy #USChinaRivalry #Geopolitics #Investment #EconomicSecurity #Trade #SupplyChains #GreenTransition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