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布的《零排放工業法案》如何影響歐洲綠色產業前景?
歐洲執委會上星期發表《零排放工業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當中涉及多項歐洲綠色產業發展的標準及政策

歐洲執委會上星期發表《零排放工業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當中涉及多項歐洲綠色產業發展的標準及政策,值得投資者留意。
顧名思義,《零排放工業法案》的目標是協助歐盟達到早前訂下2030年及2035年的減排目標,因此法案的首個重點在於確立「零排放戰略技術」(Strategic Net Zero technologies)及「零排放戰略計劃」(Strategic Net Zero projects)。根據法案附表,歐盟將8項技術定為「零排放戰略技術」,它們分別為1) 太陽能光伏和光熱技術、2) 陸上及海上可再生能源技術、3) 電池及電儲存技術、4) 熱泵及地熱能技術、5) 電解槽和燃料電池、6) 可持續沼氣/生物甲烷技術、7) 碳捕取和儲存技術及8) 電網技術。歐洲執委會表示,這8項技術將會得到歐盟額外支持,例如加快及簡化其審批程序,由一般而言12至18個月縮短至9至12個月,並協助它們獲得更多資金等。此外,歐盟也為這8項技術訂立一個沒有法律效力的軟指標,希望在2030年前這8項技術的產能有至少4成來自歐洲,藉此作為歐洲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而早前備受爭議的核能技術,雖然在法案中有所提及,意味著國家可按特定需要資助相關技術,但它並沒有列入早前提到的「零排放戰略技術」,也算是表明歐洲執委會在核能的立場。
此外,歐盟也公布歐洲氫氣銀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的一些細節,包括提出在本年秋季開展第一階段的資助計劃,將總值8億歐羅的資金以每公斤氫氣生產的定額溢價方式資助參與計劃的生產商。同時,歐洲氫氣銀行將研究如何以商業合約方式引入更多國際生產商提供氫氣予歐洲共同市場。
《零排放工業法案》進一步訂定歐洲綠色產業技術的重點,自然對這些產業未來在私人市場融資有一定幫助。然而,也因為有「欽定」的技術及所謂的「軟指標」,投資者更要小心選擇相關技術的企業,畢竟即使有著政府支持,但面對歐洲共同市場內部及國際競爭,最終也會出現汰弱留強的情況。至於如何在眾多歐洲科創企業中找到真正的獨角獸,投資者大可繼續留意Orientis的分享。
#NetZeroIndustryAct #StrategicNetZeroTechnologies #StrategicNetZeroProjects #EuropeanHydrogenBank #GreenIndustry #零排放工業法案 #零排放戰略技術 #零排放戰略計劃 #歐洲氫氣銀行 #綠色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