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MO or Fundamentals》Builder.AI - 假AI、真破產的AI-washing警示
投資者除了要注意Green-washing外,AI-washing將會是現時風投投資的另一大重要風險,不要因為有「人工智能」就等同於高科技、高增值
本月在初創投資,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最大消息,就是英國其中一間被視為獨角獸企業的人工智能初創Builder.AI宣布進入破產程序。行政總裁Manpreet Ratia在5月20日的內部通訊表示,公司的資金已經耗盡,意味著這間募得超過5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初創正式走下神壇。
這間獨角獸曾經吸引不少人工智能投資者如微軟、軟銀(Softbank)、亞馬遜及卡達主權財富基金(QIA)等投資,到底為何走上破產之路?主要原因自然是企業管治問題。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債權人財務審查發現創辦人大幅誇大營收情況,例如2023年的營收最初上報是1.8億美元,但最終發現僅有4500萬美元;2024年的營收就由上報的2.2億美元,在審查後僅得5500萬美元,這樣的營收差異也是令債權人決定將Builder.AI清盤的原因。
另一方面,有報導指Builder.AI所謂的「寫程式尤如叫薄餅」的「人工智能」程式編程服務,實際上是「工人智能」︰是以「人工智能」包裝,將工作要求外判到一些工資相對廉價的程式工程師,以人手方式編寫再送回客戶手上,至於那些外判工程師有沒有使用人工智能協助,自是後話。事實上,早於2019年《華爾街日報》已報導Builder.AI的前身Engineer.AI,涉及使用「假AI」的概念行銷,但實際上核心技術並沒有任何人工智能元素。不少開發者亦指出,即使Builder.AI宣稱可快速構建應用,但交付速度與品質與傳統外包軟體公司並無明顯差異,令人質疑Builder.AI的技術可信性。
正如早前指出,Builder.AI有著不少知名的企業投資者如微軟、軟銀(Softbank)、亞馬遜,也有財富管理基金QIA領投其D輪投資總值2.5億美元,那為何這些問題沒有及時被發現,甚至有更多投資者願意投資這間企業?專門協助初創企業發展的顧問公司Cruxy的行政總裁Carrie Osman給予一個答案︰「FOMO投資惹的禍。」她指出,自ChatGPT於2022年橫空出世後,不少風投基金均將投資重點轉到「人工智能」投資之上,希望尋找到下一個OpenAI。
而根據矽谷銀行(SVB)的報告,2021年僅有10%的美國風投資金投向人工智能企業,但在去年已增加至40%。人工智能成為市場最熱門的投資,令不少風投基金管理人擔心錯失投資機會,在人有我更要有的FOMO心態下,往往忽視審視企業的技術含金量及護城河;而不少初創企業創辦人也樂意將「人工智能」這字眼放到計劃書內,以吸引投資者的眼光。
在投資者及初創企業同時FOMO的情況下,不少初創企業最終變成zombiecorn,即本身看來是技術良好的初創企業,但實際上在財務、市場及營運等的企業基本盤上難以支持其「獨角獸」身份,敗絮其中而已。因此,投資者除了要注意Green-washing外,AI-washing將會是現時風投投資的另一大重要風險,不要因為有「人工智能」就等同於高科技、高增值,這正是Builder.AI給投資者的最大警示。
#投資風險 #AI投資 #AI獨角獸幻滅 #FOMO投資危機 #AI泡沫 #AIWashing #AI投資觀察 #人工智能創投 #創投人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