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技出走》英國金融科技企業Wise移至美國上市的啟示
上星期英國金融科技巨頭 Wise 宣布計劃將其主要上市地點從倫敦轉移到美國,以吸引更多投資者。
對於不少香港投資者及初創企業而言,他們會選擇英國而不選擇歐洲,除了是當地的商業法規更貼近香港外,倫敦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及集資額亦是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即使倫敦仍是環球數一數二的金融市場,也不代表可以留住自家的初創企業。
上星期英國金融科技巨頭 Wise 宣布計劃將其主要上市地點從倫敦轉移到美國,以吸引更多投資者。Wise早於2021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 (LSE) 上市,當時,CEO 兼聯合創始人 Kristo Käärmann 在接受倫敦證券交易所採訪時表示,與北美交易所相比倫敦感覺更像是一個自然的家,同時提供引入國際資本的絕佳途徑。四年過去,公司改變主要上市地點的聲明中卻指出,將美國作為主要上市市場,能為企業及股東帶來巨大的戰略及資本利益,因此將主要上市地位由倫敦搬到紐約,同時維持 Wise在倫敦的第二上市地位。
事實上,Wise在2021年選擇在倫敦上市,對英國以至歐洲金融市場以言相當破格,但隨著英國晶片企業ARM在2023年美國上市,外賣平台Just Eat在去年退走倫敦,改為在阿姆斯特丹泛歐交易所(Euronext Armsterdam)上市,倫敦金融市場對科技初創企業的吸引力受到嚴峻挑戰。英國金融科技企業Revolut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Nik Storonsky 更直言,在倫敦上市是「不理智的」。
當然,選擇出走的原因與美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有絕對關係。根據股票市場追蹤機構 MarketWatch 的數據,2024 年美國的 IPO 收益達到了 330 億美元,而整個歐洲(不包括英國)僅為 180 億美元,倫敦證券交易所的 IPO 約為 10 億美元。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有兩個主要交易所,受到大致相似的監管框架的管轄,但歐洲有 30 多個獨立交易所,進一步影響融資效率及成本。正如Bolt 創始人兼 CEO Markus Villig 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指出,初創的管理層大多認為他們會在美國獲得更高的估值、更多的流動性和更多的支持,因此他們是「被迫」在美國上市。
正如Orientis本星期較早的分析指出,歐洲初創要發展的其中一個障礙,正正是面對增長後期的資金鏈問題。美國市場固然是一個出路,但作為其中一個環球主要金融市場的香港,能否在歐洲市場及美國市場間找出一個獨特優勢,協助這些潛力企業落戶香江?事實上,Orientis所接觸的初創企業,對於來自亞洲的資金及落戶香港並不抗拒,反而是著重資金鏈及生態圈如何協助其企業發展。
因此,假如香港投資者有意引入這些初創企業,甚至願意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協助這些企業打進大中華市場及在香港落戶,Orientis其實有不少優質的初創配合投資者的投資計劃,有興趣的可直接與我們聯絡。
聯絡Email:admin@orientishk.com
#投資策略 #金融科技 #IPO市場 #Wise #倫敦證交所 #香港投資機會 #科技創投 #美國IPO #資金鏈斷層 #初創發展障礙